在3月10日举行的长城汽车新能源干货大会上,最干的货,无疑是首次披露、且即将量产装车的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——Hi4。
(资料图片)
作为新一代的双电机串并联深度混动技术,Hi4在继承了此前这类技术所有优点的同时,还创造了诸多的世界第一次:第一次让新能源混动领域有了双电机串并联的四驱构型;第一次在混动领域用两驱车的成本造出了四驱;也是第一次,让新能源混动四驱车型,具备了消费普及的意义。
在全球汽车领域,这是少有的,属于我们中国人的“世界第一次”。
从2018年首发P0+P4构型的传统新能源混动技术Pi4,到后来主流串并联配直驱DHT,再到如今开创性的Hi4,长城汽车实现“跨越式”领先,只用了5年时间。
作为对比的是,看似起步更早的电混大厂们,过去多年间却并未有过多突破,丰田自1997年首发第一代THS到如今第五代,核心单轴双电机串并联构型基本未变。比亚迪从2008年DM1.0到如今名为DM-i和DM-p的DM3.0,也依旧是在传统框架中继续精进,要实现串并联构型的混动四驱,也依然需要最少三台电机。
那为什么在如此多有实力的厂商中,全世界第一个拿出规模量产“双电机串并联四驱混动构型”的厂商,却是看似“后起之秀”的长城汽车呢?
是偶然,还是必然?
答案是“必然”。因为这是属于长城汽车这类“长期主义者”的历史必然性胜利。
优点与难点并存,Hi4绝不是长城“突发奇想”之作
Hi4的优点很明显,用长城汽车自己的官方表述来说就是“四驱的体验,两驱的价格,四驱的性能,两驱的能耗;让用户买得起,开得爽,用得省,跑得远,还能做到全工况效率最优,全场景驾驶无忧”。
从3月10日发布至今,网络上已经有太多关于Hi4的技术解读内容了,其大体可以简单总结为一句话:长城将传统前桥布局的驱动电机布局在了后桥,又优化了前桥发电机的位置,使之具备驱动能力,于是便有了双电机串并联四驱的Hi4。
基于这样的逻辑,自然就有不少人认为,Hi4是长城汽车“突发奇想”的意外杰作——将传统前桥的双电机串并联,优化为前后桥整体的双电机串并联,技术上并无实质性突破,只是系统组合层面的“拆分与重构”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双电机串并联构型虽“拆分容易”,但成系统的“重构”,尤其是在双电机的硬件配置大体不变的情况下,由“两驱”重构为“四驱”却非常难。
几大核心难点,包括且不限于混动四驱系统不同工况下的车身稳定与扭矩分配、线控制动与动能回收的调校、可直驱内燃机本身的最大热效率区间与扭矩取舍等等。
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
其中任意一项,对于绝大部分依托于第三方供应商的车企,都是难以跨越的“天堑”。而长城汽车不仅最终实现了“双电机串并联四驱构型”的量产,甚至还基于每一项难点,都给出了属于自己名号的对应技术方案,比如为了解决混动四驱系统的扭矩分配问题,Hi4是与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相匹配的;为了满足内燃机高热效率和直驱能力,Hi4还有1.5L和1.5T两款混动专用发动机,最高热效率可达41.5%。
如果您有心,甚至还能发现提供这些配套方案的供应商,也是长城汽车旗下产业链森林生态中的企业,蜂巢易创、精工汽车......一系列名字耳熟能详。
在过去的数年间,长城汽车曾无数次地对外表示过,他们有着包含对传统能源、新能源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底盘、零配件等全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布局,有实力、有能力穿越任何经济周期,成为真正全面且健康的“造车业巨头”。
而如今,Hi4的诞生,正是这一产业链森林生态必然的杰作,也是对长城汽车多年全面布局的最好肯定。
必然会诞生的Hi4,与长城汽车布局多年的产业链森林生态
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,确实算是“后期之秀”。但若是以全领域而论,长城汽车又可以说是绝对的前辈,至少在自主品牌中是如此。
从1990年至今,长城汽车的造车积淀已经超过30年;而其产业链相关的布局,包括汽车内饰、底盘开发、座舱设计、车辆照明等,始于2000年,至今也已超过二十余年,已是整个行业供应链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。
此外,既然我们讨论的核心Hi4是混动系统,除了关注重点的“电驱”这一部分之外,“烧油”的内燃机技术,其实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另一半。
对比其它主流的新能源车企,包括有混动相关技术的传统大厂和新势力,长城汽车先天在“油”的方面具备巨大优势。其从2002年开启核心内燃机技术研发,从最初的入门级1.5L到后来的3.0T双涡轮大V6,从汽油到柴油,从传统动力到混合动力,长城早已完成内燃机领域全线的产品布局,不仅性能优良,品质也是有口皆碑。
甚至与内燃机相匹配的,国内自主厂商们最薄弱一环的变速箱,长城汽车也罕见地具备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生产能力,从7DCT到9DCT,再到如今的9AT,甚至还有混动的HAT和HDCT,都是长城汽车森林生态的一部分,不仅不需要外部第三方,依托于自身生态足矣,甚至还可以外供,成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面对如今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智能化,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也可以做到100%覆盖。
以新能源最核心的三电为例,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体系下的蜂巢能源,已经布局了磷酸铁锂、磷酸猛铁锂、无钴、三元、钠离子、固态等多化学体系的动力电池。
同为森林生态体系下的蜂巢易创,已经构建了M、L两大电驱动平台,拥有100kW到220kW的系列化产品,可覆盖A到D级车型。
电控领域,长城汽车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碳化硅,模块功率密度提高50%,成本可降低30%,规划车规级模组年产能达120万套。
如果再算上光伏领域的极电光能和氢能领域的未势能源,长城汽车森林生态目前已经构建了业内领先的“光伏+分布式储能+集中式储能”的能源体系,完成了”太阳能-电池-氢能-车用动力”的全价值链布局。
新能源智能化车型底盘相关配件方面,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下精工汽车已通过EMB线控制动,替代了传统线控制动系统中的ESP、ibooster、液压管路和EPB四大部件,实现了机械部件四合一。新的技术让硬件控制精度更高,响应速度更快,同时可实现减重10%。而据了解,这一全新技术配件也将与Hi4技术一道应用于长城汽车旗下的后继车型。
此外,智能化方面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体系还布局有自研自产车载摄像头与4D成像毫米波雷达的睿博感知,能自研高算力平台,搭建智能驾驶硬件架构的诺博科技;甚至还有提供自动驾驶相关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毫末智行等等。
结合如此多的产业布局,当每一个“子系统”的存在都拥有硬核技术之时,长城汽车作为最大的那片森林生态系统,自然就有了对于这些技术的无限种组合的可能。
换句话,Hi4甚至只是长城汽车森林生态所有相关子技术的其中一个组合。而根据市场不同,需求不同,发展趋势不同,长城汽车还能组合出更多的新方案。
而这,便是森林生态赋予长城汽车最大的意义。基于整个新能源产业快速迭代与技术路线发展的不确定性,无论未来时代怎么变革,长城汽车都能有相应的后手,除了Hi4,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的技术出现以满足时代需求。
写在最后:
从理论上来说,将传统的双电机串并联两驱混动拆分重构为四驱,逻辑上并不难;也许早在长城汽车之前,可能其它厂商就已经有过相关设想。
但逻辑简单,不代表技术简单。也正如您所见,双电机串并联四驱混动Hi4的优点,同时也是巨大的技术难点,如果没有长城汽车此前多年布局的森林生态,没有在发动机、变速器、乃至于底盘零配件和新能源三电方面的核心布局,纵是长城汽车的工程团队再努力,注定也无法实现这一伟大技术的落地量产,因为它本就是一个巨大体系合力的结果,而非某一个点的成败。
因此,关于这一次的新能源干货大会,也许您关注的重点还是Hi4,但透过Hi4,您应该也能看见长城汽车更多优秀的方面,而这些方面,才是一家伟大的,能穿越更多周期的企业,应该具备的能力。
同时,这也是长城汽车和其它一些“昙花”车企之间,最本质的区别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