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,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,那时我再对你说说,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,我是多么寂寞,多么想念你!拓展资料一、出自《夜雨寄北》唐· 李商隐。
2、二、全文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3、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4、三、译文您问归期,归期实难说准,巴山连夜暴雨,涨满秋池。
5、何时归去,共剪西窗烛花,当面诉说,巴山夜雨况味。
6、四、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。
7、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,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。
8、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,反衬今夜的孤寂。
9、语浅情深,含蓄隽永,脍炙人口,余味无穷。
10、第一句一问一答,先停顿,后转折,跌宕有致,极富表现力。
11、翻译一下,那就是:“你问我回家的日期;唉,回家的日期嘛,还没个准儿啊!”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,已跃然纸上。
12、接下去,写了此时的眼前景: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,便与夜雨交织,绵绵密密,淅淅沥沥,涨满秋池,弥漫于巴山的夜空。
13、然而此愁此苦,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;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,诉什么苦,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,驰骋想象,另辟新境,表达了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的愿望。
14、其构思之奇,真有点出人意外。
15、然而设身处地,又觉得情真意切,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。
16、“何当”(何时能够)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,是从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;“共剪……”、“却话……”,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。
17、盼望归后“共剪西窗烛”,则此时思归之切,不言可知。
18、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,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则此时“独听巴山夜雨”而无人共语,也不言可知。
19、独剪残烛,夜深不寐,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,而归期无准,其心境之郁闷、孤寂,是不难想见的。
20、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,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。
21、于是,未来的乐,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;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,增添了重聚时的乐。
22、四句诗,明白如话,却何等曲折,何等深婉,何等含蓄隽永,余味无穷!五、作者简介李商隐(约813年-约858年),字义山,号玉溪(溪)生,又号樊南生,祖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焦作沁阳)[1],出生于郑州荥阳(今河南郑州荥阳市),晚唐著名诗人,和杜牧合称“小李杜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。
23、李商隐又与李贺、李白合称“三李”。
24、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,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、温庭筠风格相近,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,故并称为“三十六体”。
25、 《夜雨寄北》——唐.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26、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27、赏析 《夜雨寄北》,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,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。
28、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,滞留荆巴一带,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,询问归期。
29、但秋雨连绵,交通中断,无法确定,所以回答说:君问归期未有期。
30、这一句有问有答,跌宕有致,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、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。
31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,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,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,剪去烛花,深夜畅谈。
32、而此时,只能苦苦思念。
33、诗只有四句,却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,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,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。
34、“何当”为设想之词,设想由实景而生,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,自然成为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这样的巧妙诗句。
35、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”时表现了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,触景生情,展开想象的翅膀,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。
36、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:一个是动态“共剪”,一个是语态“却话”。
37、“共剪西窗烛”,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,一个“共”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。
38、而“何当”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,推向了虚处。
39、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、向往的,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,一切都在“未有期”中。
40、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,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。
41、这一句,字字含情,却又不着一个“情”字,表达非常含蓄。
42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: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,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,那时我再对你说说,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,我是多么寂寞,多么想念你!这是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里的最后两句。
43、以想象相见的情景,来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(还有一种说法是对朋友的思念)。
44、全诗为: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45、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46、意思是: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,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。
47、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,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。
48、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,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,那时我再对你说说,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,我是多么寂寞,多么想念你!作者是晚唐诗人李商隐(813—858),字义山,号玉溪生、樊南生。
49、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人。
50、开成(唐文宗年号,836—840)进士,曾任县尉、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。
51、因受牛李党争影响,被人排挤,潦倒终身。
52、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,无题诗很有名。
53、擅长律绝,富于文采,构思精密,情致婉曲,具有独特风格。
54、然有用典太多,意旨隐晦之病。
55、他和杜牧合称“小李杜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,与同时期的段成式、温庭筠风格相近,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,故并称为“三十六体”。
56、有《李义山诗集》。
57、《夜雨寄北》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,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(或友人)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,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。
58、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,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。
59、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,反衬今夜的孤寂。
60、这首诗即兴写来,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。
61、语言朴实,在遣词、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。
62、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,用典精巧,长于象征、暗示的风格不同,这首诗却质朴、自然,同样也具有“寄托深而措辞婉”的艺术特色。
63、这首诗构思新巧,跌宕有致,言浅意深,语短情长,具有含蓄的力量,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,令人百读不厌。
64、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,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.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.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,只有寄托在将来.那时诗人返回故乡,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,情深意长,彻夜不眠,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.他们剪去蕊花,仍有叙不完的离情,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.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,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.此时的痛苦,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,时空变换.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,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.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,触景生情,展开想象的翅膀,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.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:一个是动态“共剪”,一个是语态“却话”.“共剪西窗烛”,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,一个“共”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.而“何当”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,推向了虚处.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、向往的,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,一切都在“未有期”中.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,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.这一句,字字含情,却又不着一个“情”字,表达非常含蓄.一、意思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,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,那时我再对你说说,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,我是多么寂寞,多么想念你!二、拓展资料出自——唐代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65、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66、3.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,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!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,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。
67、如果有那么一天,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,共剪烛花,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,那该多好!4.赏析(1)这首诗所寄何许人,有友人和妻子两说。
68、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,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,而在此之前,其妻王氏已亡。
69、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。
70、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“眷属或友人”的。
71、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,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。
72、(2)开首点题,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,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。
73、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,可以猜测,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,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。
74、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。
75、但因各种原因,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。
76、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,思念之切。
77、(3)次句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。
78、秋山夜雨,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,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。
79、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,池塘涨满了水,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。
80、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;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;咀嚼着自己的孤独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