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9日,尚未入伏,记者在辽宁省锦州市大凌河口旁的东方华地城湿地公园看到,一群7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芦苇荡上空展翅翱翔,景象颇为壮观。
7月9日,70余只东方白鹳飞抵东方华地城湿地。 徐谭 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锦州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余炼告诉记者,这是历年来东方白鹳南迁到达锦州时间最早的一次,意味着候鸟秋季迁徙已经开始。除了东方白鹳,锦州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协会于2022年春季在大凌河口湿地发现4对自然繁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,今年春季再次发现有4~5对繁殖的丹顶鹤。
在2018年~2020年开展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工作中,锦州市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,投入2100余万元实施了锦州市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,有效改善了滨海湿地生态环境。该项目被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列为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。
芦苇绿,鸾鹤舞
有关资料记载,锦州大凌河口和盘锦辽河口曾经是丹顶鹤最南端的自然繁殖地。直至2008年,锦州凌海市仍然有丹顶鹤自然繁殖记录。后来因为栖息地变化,大凌河口和辽河口不再有丹顶鹤的自然繁殖记录。
余炼介绍,丹顶鹤对繁殖地环境要求苛刻,要有足够的食物且生物多样性丰富,周围物种要以原生态为主,对隐蔽性要求极高。2022年春季,丹顶鹤在锦州大凌河口恢复自然繁殖,说明该地生态修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,具备了供丹顶鹤繁殖的生态条件。
丹顶鹤在大凌河口湿地中繁殖。余炼 摄
凌海市自然资源局海洋办主任张慧延介绍,大凌河入海口两侧原为芦苇和翅碱蓬交替出现的滨海湿地。随着区域围海养殖的大规模发展,养殖围堰占用了滨海湿地,割裂了河口天然潮沟,导致滨海湿地海水交换受阻,盐沼植被逐渐退化,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损。
针对修复区域的生态问题,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开展了潮沟疏通、微地形改造与芦苇种植,逐步改善海堤和河口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。“我们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,选择芦苇、翅碱蓬等本土植物进行补植,恢复盐沼植被37公顷,打造鸟类栖息适宜生境,恢复典型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景观。”张慧延说。
红海滩,鸥鹭飞
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养殖围堰拆除及潮沟清淤疏浚后,首先恢复了原有滩涂及潮沟,修复了水动力条件,改善了滩涂径流及潮流的交互过程。在潮沟清淤疏浚后的自然演化作用下,通过改善滩涂生境及种植盐沼湿地植被等措施,逐渐恢复大凌河口芦苇-碱蓬生态系统景观。
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谢湉介绍,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在温带沿海的淡水及咸水沼泽里分布最多。芦苇的特点是能在咸水中生存、耐盐碱,初春发出新芽,把海岸染成一片翠绿,深秋又渐渐枯黄,为海岸换上金黄色的“衣裳”。而盐地碱蓬具有典型的盐生结构,植物体肉质化,在幼体阶段呈紫红色,似一条红地毯覆盖在滩涂上,红海滩由此得名。
芦苇-碱蓬海岸不仅是鱼、虾、贝、蟹聚居地,也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场所。如今来到大凌河口,在凌海大桥生态廊道两侧,碱蓬生长旺盛,放眼望去,呈现一幅“红滩绿苇、鸥鹭齐飞”的生态景观。
2021年8月22日,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大凌河口修复区进行调查,1天内观察到鸟类34种,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、黄胸鹀、黑嘴鸥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翻石鹬、阔嘴鹬、大杓鹬、白腰杓鹬、大滨鹬、小天鹅、白腹鹞、白尾鹞、短耳鸮。
海湾蓝,珍禽生
修复后的大凌河口滨海湿地,引来众多久未谋面的珍稀濒危鸟类回归。昔日荒滩变身候鸟天堂,带动众多摄影、观鸟爱好者到当地打卡留念,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。
一路探寻中,锦州大凌河口滨海湿地中不时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飞过,白鹭、苍鹭、黑翅长脚鹬等湿地鸟类随处可见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锦州市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,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
锦州市自然资源局修复科科长马如林介绍,该市市域鸟类已由2015年的260余种增至目前的370余种,每年迁徙过境的鸟类数量达到上百万只,其中在大凌河口湿地发现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0余种,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50余种。
鸟类的数量、种类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。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锦州将进一步恢复本区域的滨海滩涂湿地和自然岸线,提升海洋资源环境质量及生态价值,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“蓝色海湾”。
(记者 王自堃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