屯堡的一天丨一个古村落的生活记事

来源:天眼新闻   2023-08-08 18:34:44
A+A-

8月3日中午,记者走进平坝区天龙屯堡村落时,萧树琴正与几个同伴一起,在屯墙、垣壁之间的空地搭起的临时茶驿里熬煮大碗茶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喝茶吗?快来喝一碗。”是萧树琴几人见到记者时异口同声说出的第一句话。

多种配料在慢火细煮中,融为一体,初入口,是一种熟悉的味道。

“姜茶!”

“不,有生姜,但还有金银花、甘草、蜂蜜、本地茶叶以及其他三种秘方。”几人中的“老辈子”郑培莲开口,将六百年前“4个祖先千万人马”金戈铁马的故事,从一碗大碗茶开始,娓娓道来。

明洪武年间,屯堡人的祖先“调北征南”到贵州,路上行程一年,吃无油无盐的粽子、喝山溪河谷中的生水,难免肠胃不好、身体欠佳,为了将生水消毒杀菌,当时的人们就将三种秘方中药撒到生水里喝,既消毒,还能驱寒,最终“无一人损失”。

从此,传内不传外的大碗茶三种秘方,在屯堡本地人中代代相传至今。在这六百年间,作为供人停歇休整的茶驿,为来往军旅送上了一碗碗大碗茶。如今,萧树琴、陈先珍几人,两两一班,一人去一人来,烧柴火、熬大碗茶,成了每天的生活日常。

在石墙石瓦的古村落中,身着“凤阳汉装”的屯堡妇女在古街上来回穿梭,自然而然成为吸引游客目光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
郑培莲总遇到有人问她,“阿婆,你穿这个又是长衣服、又要系围腰布、还要在头上包帕子,热不热、舒不舒服?”

“习惯了,舒服。”郑培莲总是回答得很简单。

如果有人疑惑,继续追问,真的吗?

郑培莲则语重心长地道出一句哲理:习惯成自然。

“几十辈人都这样穿,我们安家几十年,一年四季也都这样穿。我们愿意穿、记着穿。”罢了,郑培莲又加了一句,“穿惯了‘大袖子’,穿短衣裳觉得别扭,除了在家做家务事,出门一定是‘大袖子’。”

“大袖子”是屯堡人对凤阳汉装的叫法,寄托了屯堡女性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故而六百年的风吹日晒,也没有改变屯堡人对服饰的“虔诚”。

屯堡妇女结婚当天,要“上头”,把“苦发”即前额碎发拔干净,祝愿结婚之后幸福美满,扯出美裹线来还方便包帕子,包起来好看;“千打扮万打扮,少了耳环不好看”,两只耳朵上方的头发要留来盖着耳朵,下垂两支耳环,称为“两耳盖宝”,寓意生财;脑后的头发用青毛线挽起来,并用梅花管簪固定住,也是寓意将全部东西“团”在一起……

现今,这套屯堡妇女的特色着装与老辈相比,头饰变化不大,服饰区别就是将一尺六寸半的袖子改成了七八寸左右,再改了大襟牌,并将传统的青色变得越来越多彩了。这在屯堡人心里,是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的象征。

每当问起,世代生活是什么样的?回答最多的答案无疑是:种地。自明朝军队安营扎寨在黔中起,10万大军就地屯军,寓兵于农,一边厉兵秣马,一边开荒种地。军屯建制、军旅群体遗风与江南农耕社会文明交融在一起,成就了屯堡人的日常生活风貌。

《贵州通志》上记,屯堡人“男子间贸易,妇人力耕作”,此风一直延续至今。屯堡男人主农事、善工匠、间贸易;屯堡女人也不示弱,她们照样能挑能扛、吃苦耐劳,打田、插秧、种玉米、收谷子,与男人一道从事田地里的劳作。

曾经,清晨五点半起床干农活,中午回家休息,等下午日头落了又接着到地里干活,是几乎所有屯堡人家的生活日常。

“现在生活好了,大部分土地流转了,自己种的地只干上午就行了。闲来就跳跳舞、唱唱歌、做点刺绣。”天龙屯堡刺绣市级传承人田茂芬不仅擅长刺绣,制作屯堡松糕粑也是她的拿手绝活。

近几个月来在景区游客服务点工作的田茂芬,可以一边为游客制作屯堡传统松糕粑,一边拣起手边的刺绣做一些绣花鞋等小东西。“松糕松糕,寓意升高。原来松糕粑只有庆贺节日和办事时候才做来招待亲友,现在随时想吃就做来吃;原来手工制作‘大袖子’一天顶多一件,现在,大家都可以到制衣店里购买花样繁多的成衣了。”

咚咚锵锵……下午三点半左右,在距离游客服务点不远处的演武堂,地戏开演,一场《三英战吕布》将故事拉回从前。

屯堡人驻扎下来,一边厉兵秣马,一边开荒种地,闲时怎么办?当时人就会围坐篝火旁聊天唱书,把前人事迹写成书本、分角色扮演,带上招式比划对打。慢慢地,为了熟识之人更能“入戏”,人们开始将前人形象雕刻出来,便有了“脸子”,带上脸子唱戏也流传下来,是为“地戏”。

地戏唱跳不需刻意搭建舞台、直接平地而舞,又叫“跳神”。在屯堡传统习俗中,地戏每年仅跳两次,一次在春节期间,称为“玩新春”,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时节,称为“跳米花神”。

大碗茶、凤阳汉装、松糕粑、地戏,在屯堡人,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心中,是割舍不掉的情结;也成为游客了解屯堡人从古至今生活的鲜明特征。

现在,到茶驿烧茶招待游客、在家门口制作刺绣“手办”、按时上下班到游客服务点制作松糕粑、戴上“脸子”身着长衫到演武堂表演地戏,屯堡人在自己的家门口,用一种既传统又全新的生活方式,重新讲述着屯堡的故事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莹

编辑 张赛

二审 谌贵璇

三审 聂娜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