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武陵山区,景色迷人,美不胜收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玉屏自治县田坪镇彰寨坝区,连片的水稻整齐有序地排列着,横成行、竖成列,葱葱茏茏。远远望去,成方连片的稻田,纵横交错的水渠,俨然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。
农谚有云:“三分种,七分管,十分收成才保险”。粮食要丰产,管理是关键。
在坝区的机耕道上,一台装有75公斤肥料的无人机在“新农人”姚林的操控下缓缓升起,沿着设置好的路线,低空掠过绿油油的稻田,精准地在水稻上空来回飞行,通过喷头均匀地向田间的水稻喷洒肥料。
姚林是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。2019年,土生土长的姚林看准农机发展机遇,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,邀约县里志同道合的几个年轻人,购置4台旋耕机,组建合作社,把农业当成事业,成为一名职业农民。
过去农忙时节,彰寨坝区里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,除了使用人力耕种附近成片的地块以外,村里部分零散土地处于撂荒状态,生产效率不高,更浪费了土地资源。
“眼下正是管护的关键期,人工背负机械施肥,非常耗时。如今利用无人机作业,大大提高了效率,1亩地只需要2分钟。”姚林说,无人机施肥对于水稻控制性也提高了,其精准性能最大限度保证肥料用量,提高化肥利用率,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。
培育“新农人”,共闯兴农路。近年来,铜仁市聚焦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,瞄准产业发展、市场需求,坚持把“新农人”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,大力培育发展“新农人”,破解新农人发展中的关键难点,加速乡村人才兴农之路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广泛培养乡村人才。把退役军人、高中以上毕业生、外出务工返乡有一技之长的人员、企业下岗人员以及各领域能工巧匠、传统技艺传承人作为“新农人”培育对象,邀请“三农”领域的专家学者和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集中进行系统培训,提升其文化素质、生产劳动技能,使之成为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农村实用人才。
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。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内外用工市场需求,加快构建“政府主导+专门机构+多方资源+市场主体”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,大力开展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别、不同方式的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,实现农民培训全覆盖。
实施“雁归人员”回引工程。出台返乡创业就业激励政策,推动和引导有资本、技术和创业经验的在外能人返乡创新创业,带动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,努力营造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。
同时把优秀人才充实到“三农”战线,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,把熟悉“三农”工作的干部充实进地方各级党政班子,确保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懂“三农”工作、会抓“三农”工作,分管负责同志成为“三农”工作的行家里手。
铜仁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,制定了《农业农村乡土人才评价及管理办法(试行)》,以品德、能力、业绩、贡献为导向,在政策和技术培训上给予支持,让人才振兴有了组织、有了主体、有了活力。
“在政府的支持下,我们合作社的‘新农人’有30人,从最初的只能耕地,到现在的育苗、插秧、管护、收割,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。”对于未来,姚林信心十足。他说他们将用实际行动,坚定不移地推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、社会化服务,不断为乡村振兴贡献新农人力量。(记者 葛永智)
标签: